中关村元坤智造工厂,注册立享优惠!

国内专业的IC销售商
北京耐芯威科技有限公司
Beijing NaiXinWei Technology Co., Ltd.

新闻中心

海信自主创“芯” 推动电视产业升级


    电视业务连续13年位居国内市场第一,南非、澳洲市场第一,占据高端产品全球前三,这是消费者熟知的海信;连续7年居全国城市智能交通市场第一,连续5年居全球宽带接入网光模块市场第一,这是很多人“看不到”的海信。

    坚持技术立企,不断自主创新,让有近50年历史的海信集团拥有了不竭的发展动力。

    自主创新,推动电视产业升级

    新年新开端——海信在美国发布全球首台双色4K激光电视,画质甚至超越高端液晶电视。“海信已经成为全球激光电视市场的领导者。”海信集团总裁刘洪新说,加上成本和价格优势,海信对推动全球大屏幕市场快速增长充满信心。

    从开发出自主知识产权的芯片“信芯”,到国产第一条液晶模组生产线,再到牵头LED背光国际标准制定……持续不断的自主创新,让海信终于处在领跑的位置。

    从黑白显像管时代开始,中国电视一直远远落后于日韩。“技术和产品的差距,使得中国电视一度在价值链低端野蛮生长。”海信集团副总裁程开训感慨地说。在此背景下,作为一家国企,海信从诞生之日起就一直执着于技术研发与创新。

    2011年,日韩相继推出第三代彩电——OLED样机。看到OLED技术的缺陷,海信决定走一条与众不同的路。

    攻坚两年,海信成功推出了自己的ULED电视,以较OLED更低的成本,把液晶屏幕的画质效果提升到世界一流水平,其第二代量子点曲面ULED在画面颜色表现力、清晰度、亮场表现力和画面流畅性等方面均优于OLED。

    “科技创新如逆水行舟,不进则退。”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说。在全力突破ULED技术的同时,海信又加快了早已开始的第四代电视技术——激光电视的研发步伐。2015年12月9日,海信发布了其自主研发的新一代激光电视新品。这项新技术使中国彩电企业彻底实现了技术的反超:获得了141项核心专利,激光光学引擎100%自主研发设计,整机设计、研发、制造完全自主运营,70%的制造成本掌握在自己手中。

    在国内,海信电视已连续13年占据市场第一,2016年更是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全面超越三星,完成了中国彩电业的历史性超越。

    技术迭代,从容保持行业领先

    “我们不仅要吃着碗里的,看着锅里的,还要想着田间地头的。”程开训说,有能力进行技术的迭代和储备,让海信在国内甚至国际竞争中从容不迫。

    目前,海信已经在海外建有17个分公司、4个生产基地,在欧美建有7个研发中心,海外分支机构覆盖欧洲、美洲、非洲、中东、澳洲及东南亚,产品远销130多个国家和地区。今年出口预计可以达到35亿美元,自有品牌占比超过53%。

    “没有技术储备,就容易被动挨打。”青岛海信宽带多媒体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华说,应用于光通信的光模块领域,海信首发100GSR4光模块产品,网络传输速度将更加迅速,“一部高清大片,一两秒的工夫就下载完毕。”“更快的速度、更稳定的网络,将加速5G时代的到来,为未来无人驾驶汽车、VR等设备提供基础技术支撑。”张华说。

    据介绍,从2015年开始,光模块产品在数据中心领域爆发式增长,一些世界级的互联网公司纷纷建设大规模数据中心。一个大型数据中心,面积可达一个足球场大小,需要10万个以上的高速光模块产品,数据中心已经成为光通信产业发展最快的板块。海信的光模块产品也迎来了最大的收获季,2016年,海信各类光模块出货量接近3000万个。光通讯业务也将成为海信家电业务之外最大的产业板块之一。

    技术积累,撬开新兴产业之门

    “做了这么多年电视,我们的优势就是图像识别和数据处理。”程开训说,以此为依托,海信将业务延伸到智能交通、精准医疗、光通信等领域。

    在中国的100多个城市,人们在出行时,可能并不会意识到,自己被海信的智能交通系统无形指挥和引导着:依据车流量控制着路口红绿灯的转换、对突发拥堵进行超前检测、显示公交与候车人的距离……海信在快速识别、智能调控、快速公交等智能交通领域的技术达到国际水准。

    十几年前,智能交通市场被西门子等国际巨头把持。但中国道路交通的特殊性,让这些进口产品“水土不服”。海信与吉林大学合作,针对中国道路交通特点独创“交通强度”算法,并且不断完善。

    2012年至2015年,国内亿元以上的智能交通大项目,海信中标额占比42%,把相关产品的价格拉下2/3,大大降低了城市基础设施的成本。截至目前,海信智能交通已连续7年在全国城市智能交通领域市场占有率第一。

    “打破进口依赖,离不开技术的‘原始积累’和自主创新的完美结合。”程开训说,海信已获得565项专利和软件著作权,其中发明专利179项,专利保有量在智能交通行业前三名企业中占70%。